查看原文
其他

以城市更新的思维促进海口中心城区空间品质提升

王凯 马浩然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1-04-16

导读

本文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转折期,补齐短板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总结海口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这一典型案例,强调城乡规划专业在呼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发挥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海口城市更新的思想主线


1.1  社会发展新趋势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在新时期主要表现为对新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国际经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达国家消费构成明显沿着“衣食—耐用品—休闲”的升级趋势发展。 2018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7500 美元,与美国 1974 年、日本 1980 年、韩国 1991 年的水平基本相当。在该阶段,美、日、韩等国居民的食品和衣着消费占比由 40%下降到 30% 左右,而教育娱乐休闲和交通通信消费占比由 20% 上升到30% 左右。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将逐渐发生相似的转变。

 

1.2  城市发展的新挑战


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十年,开发区、新区、新城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城市规划工作也是以空间供给为主要内容,增量规划成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规划工作的主旋律。而最近十年,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城镇化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城市转向内涵式发展。


落实到规划建设上,城市发展要以一种新的空间供给方式长期回应“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在于“补短板”,补齐城市的品质、环境、文化、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把以前“重外延、轻内涵”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转到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内涵上来,以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3  海南省发展新转变


2018 年是海南省建省三十周年,海南省三十年的发展思路也经历了持续的变化和不断的调整。建省之初,海南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主线在工业、房地产、旅游之间起伏波动。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对海南省发展要求的不断明确,海南省委、省政府对自身发展目标也更加清晰,特别是在海南省委第七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海南省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切实践行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转换了城市发展动力,转型城市发展方向。

 

2 海口城市更新的工作主线


2.1  “城市双修”再认识


“城市双修”工作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重要指示的具体所在。“城市双修”理念—“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于201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由住建部提出。“生态修复”是指用“再自然化”的理念,对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增强其生态功能。“城市修补”是指以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近年来,“城市双修”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已有 58 个城市分三批次被列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2017 年 3 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主导,协同推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保护优先,科学推进”的“城市双修”基本工作原则。

 

2.2  海口“双修”新模式—“双创+双修”


党的十九大之后,结合国家新的发展理念,海口市提出要以城市更新工作来引领城市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目标。结合省会的复杂性,海口市城市更新工作既发挥自身已有的城市“双创”①成效,又充分借鉴以往“城市双修”的经验,在“双修”和“双创”两重目标下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力图在整体、系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全国示范,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省会担当,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口。总体来讲,可以概括为“系统施治、整体提升、项目带动、远近结合、内外兼修、久久为功”的新模式。

 

3 海口城市更新的探索


3.1  总体技术框架


针对新时期“城市双修”工作的目标要求以及海口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总体定位,规划提出了“先布棋盘再落子”的海口城市更新工作总体框架。所谓“棋盘”,就是首先以行动纲要为引领,按照新时代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制定城市更新工作的总目标、总结构、总布局;其次以系统专项为支撑,关注生态、交通、空间、设施、文化、社会六个维度的协同推进和整体提升;最后以示范项目为“棋子”,形成综合示范项目库,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双修”项目上。

 

3.2  目标导向与总体结构


规划明确“双修”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前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公众参与。关注内容除了民生痛点和城市问题外,也关注能够反映市民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海口印象的要素提取。最终,结合海口市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目标,规划提出“一江两岸五网络、东西双港两融合”—既有战略思维,又有系统提升完善的总体结构(图 1)。

 

图 1  海口城市更新的总体技术框架结构图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3.3  六个维度系统施治


3.3.1重整生态本底


海口多年的快速城市建设给生态本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主城区范围内绿、水、田的绿色空间大幅缩减导致生态景观格局破碎化。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绿地数量不足、公园覆盖不均导致城市绿化覆盖率低;公园类型单一、服务功能不足导致绿地利用率低。对比新加坡市 70% 和“檀香山”60% 的绿化覆盖率,海口市32.8% 的绿化覆盖率与国际热带滨海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针对海口特殊的生态本底条件,规划在主城区范围内提出“保育、通海、营林、修复”的主要施治策略。“保育”,以维护原生自然生态;“通海”,以贯通蓝、绿生态廊道;“营林”,以控制大型结构性生态绿地;“修复”,以打通生态连接关键节点。对中心城区提出促进江河通海、绿廊连通,强化公园特色的发展模式,注重公共绿地均衡布局的策略。健全花园城市生态格局,提升花园城市宜居品质,展现花园城市旅游形象,推进海口市海绵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3.3.2重织交通网络


海口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不健全,快速路尚未形成网络,次支道路匮乏,断头道路较多。


针对海口市独特的以非机动车为主的出行方式,规划调整城市交通策略,在挖掘道路潜力的同时,扭转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重大交通枢纽功能强化、城市骨干路网优化、近期交通缓堵为抓手,“织梦”与“救急”相结合,织补居民绿色出行的交通网络,稳步推进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图 2)。

 

图 2  海口中心城区街道空间功能划分优化设计图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3.3.3重塑空间场所


针对城市滨海空间、公共空间、棚户区改造空间,海口分别提出设计及管控原则,构建“拥海望山、城园相嵌”的城市格局,打造“腹地舒缓、滨海灵动”的空间形态。


对于作为城市主要存量空间的棚户区,规划采用目标导向型改造方式,全市“一盘棋”,进行整体谋划和分类施治。通过缓解“城市病”、升级功能业态、补齐设施短板,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内涵的城市建设目标。

 

3.3.4重构优质设施


海口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设施集中在老城区,东西两翼设施相对匮乏。


规划构建 15 分钟便民生活圈,建立“市级—区级—居住区级”的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商贸、环卫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3.5重铸文化认同


采取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塑造特色风貌等措施,构建“双城辉映、五脉共荣、古今交融、兼收并蓄”的海岛文化之城。通过文化体验线路的构建,形成点、线、面一体的文化空间体系。促进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为人文景观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自然景观赋予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差异化发展;鼓励沿海带动内陆,放眼全域,实现特色景观塑造、文化产业联动和旅游服务配套;实现城乡全面提升,以文化为引擎,指引棚户区改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3.3.6重现社会善治


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图 3)。


图 3  海口城市更新社会公众参与流程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3.4  综合示范项目—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


在城市更新行动纲要的指引下,结合城市更新的六个维度,筛选、识别出海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和关键战略节点,以问题的紧迫性、市民关注的重要性、系统提升的完善性、示范效应的带动性为导向,有针对地策划并形成了涵盖生态、生活、文化、活力的十个重点综合示范项目。按照建省三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和建国七十周年三个时间节点,重点推进十个综合示范项目和 118 个城市更新重点项目的建设。其中,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便是集中体现本次城市更新方法落地实施的综合性示范项目与亮点工程。


三角池片区位于椰城新中轴与滨海旅游发展带的交汇处,生态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一期项目以城市品质提升为引领,包括建筑风貌整治、道路交通规范、景观环境提升、夜景照明亮化、东西湖水体治理,是再现市井文化、修复城市记忆的城市更新综合性示范项目,规划设计用地约十公顷。本项目于2017 年 10 月开工建设,并于 2018 年 3 月底竣工。

 

3.4.1三角池的历史记忆


1988 年,海南建省之初,十万人才过海峡,有不少闯海人最初都是聚集在海口三角池片区,准备开始他们的闯海梦。当时的三角池和人民公园一带是刚毕业大学生的聚集地,他们在围墙上粘贴留言、互换信息,关注招聘信息,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荐信、招聘书。夜幕降临,还不时有大学生在围墙附近朗诵诗篇、弹吉他、大声歌唱,以此来宣泄情感。这面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才墙”,也称“闯海墙”(图 4)。三角池见证了海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十万闯海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承载了一代闯海人的记忆。


图 4 “闯海”墙历史照片

资料来源:海口日报

 

3.4.2三角池的衰退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居住人口的增多,三角池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城市病”。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城市管网建设的不健全,雨污合流现象普遍,东西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每逢台风季,道路积水、湖体混浊、异味刺鼻,环境状况堪忧。在公共空间方面,由于湖体硬质岸线的阻隔,市民可近水却无法亲水。高大的围栏与浓密的灌木阻挡了观湖的视线,使本就体量偏小的水体空间显得更加闭塞、拥堵。沿湖的大量公共空间被汽车、共享单车、缺乏管理的市政设施占据,市民活动空间被压缩的现象极为突出。街道家具设施整体质亏量缺,部分区域安全隐患突出。在城市文化方面,曾经的闯海记忆现已无迹可寻,同质化的街道景观比比皆是,乡愁被遗忘,留下的只有城市衰退的印记(图 5)。


图 5  海口三角池片区的建筑、景观、交通等现状堪忧

资料来源:项目组拍摄


3.4.3三角池更新技术特点


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以其问题系统的复杂性及社会关注的重要性,成为本次海口城市更新的重点示范项目,也成为践行海口城市更新理念的一个典型案例。


系统施治,全面提升。三角池片区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需要通过对建筑、景观、交通、设施、水体、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进行多专业配合的综合工作。强调综合性规划设计一起做,专项设计深化做,旨在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使城市更新片区全面提升品质,避免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提升,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


物质精神,同行并举。提出“重塑环境品质、重现记忆场景”的策略,同时关注提升物质空间品质和丰富精神空间内涵。重新梳理城市公共空间,考虑市民的日常活动行为,营造满足市民出行、休闲、娱乐等需求的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提取重要的记忆片段,在城市中重现记忆场景,同时也是创造新的城市记忆,成为可以寄托几代人乡愁的城市记忆空间(图 6)。


图 6  改造后的三角池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

资料来源:项目组拍摄


针对本地区的问题,规划设计工作从四个方面提出更新的策略,以确保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和规划设计理念的完整落实。


(1)整理建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

设计方法上,将整个街道界面统筹考虑,营造出恬静宜人、简洁大方的氛围。在拆除违章广告牌、违法建筑,排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室内外空间过渡,增加立体绿化,补足功能构件;锁定文化母题、自然元素,提炼、转换为建筑语言,运用到遮阳板、空调格栅、店招等细部设计之中。风貌整治工作共涉及 74 栋建筑,合计约 6 万平方米(图7)。


图 7  三角池片区建筑立面改造效果及夜景

资料来源:项目组拍摄


(2)规范交通秩序,塑造完整街道

对街道进行精细化设计,打造以人为本的优质街道空间。既满足海绵城市的功能需求及交通组织功能需求,又打造出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交通组织上,压缩机动车道的宽度,弱化机动车同行,强调慢行空间的设计。打通沿湖的滨水绿道系统,将滨水交通空间划分为滨水慢行栈道、市政人行道、街道家具设施带、非机动车道四层空间系统,满足不同市民的多重使用需求。在雨水系统设计上,建立街道海绵设施系统,将市政雨水管网与海绵设施相结合,机非隔离带内局部设计下凹绿地与生物滞留池;滨湖绿带沿线设计贯通的植草沟与雨水花园,既保证地表径流雨水的排放,也减少了地表面源污染对东西湖水体的影响(图 8)。


图 8  三角池片区交通秩序规范的街道设计效果

资料来源:项目组拍摄


(3)提升景观设施,引蓝、绿空间入城

沿湖植物景观做减法设计,保留现状大乔木,去除沿湖绿地中生长杂乱的灌木,形成由椰林、大叶油草组成的以疏林草地为主的总体景观风貌。打开视线通廊后,穿行于城市道路的市民也可观赏到清新明亮的东西湖景致。强调亲水性设计,营造草坡入水、湖滨湿地等生态岸线景观,增加变化丰富的滨湖亲水栈道。针对东西湖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设计利用景观与工程手段相结合的措施,构建滨湖潜流湿地与水体净化系统。在沿湖 10 — 15 米的范围内,结合驳岸生态化改造,设计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潜流湿地。改造后的湖体湿地景观已成为三角池的标志性景观,湖水清澈见底,东西湖上空消失许久的水鸟又重新展翅高飞(图 9)。


图 9  三角池片区滨水景观及湿地栈道建成效果

资料来源:项目组拍摄


(4)重现记忆场景,彰显闯海精神

设计以闯海精神与建省纪念为主题思想,在滨湖绿地内设计建省闯海纪念园,集闯海精神展示、历史记忆回顾、市民使用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了 100 根石柱与30 块石基阵列的方式,彰显“坚如磐石、实现百年梦”的主题。阵列布置的方式既体现出庄重、大气、秩序,又融于绿化环境之中,避免对空间造成压抑感。纪念园作为游览序列的高潮,其开敞空间可对望湖心岛,成为了环湖观景的视线焦点(图 10)。


图 10 “闯海”纪念园建成效果

资料来源:项目组拍摄


3.4.4经验小结


120 天时间,曾经作为闯海人聚集地的三角池在戊戌年(2018 年)之春重焕新颜,成为一处城市中心最具人气活力的魅力场所。规划设计工作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根本出发点,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将“利民、惠民、不扰民”的原则贯彻始终,在展示新时代海口新气象的同时,让海口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4 结语


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城市发展需要新理念,城乡规划提供新供给。海口城市更新工作是新的发展时期规划界的一项重要探索,通过对本次规划建设经验的总结,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切实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马浩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所副所长,工程师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8年第4期。


推荐阅读


基于研发合作的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演化(1996-2010年)——兼论对上海的启示

大城市居民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暴露视角的城市健康空间公平性研究——以南京为例

城镇化的城乡人口差别效应和城乡发展

新空间规划体制确立之际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意义初探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